郭臺銘遲來的造車夢:17年投入超千億,富士康起大早趕晚集
時間:2022-11-25 15:38:14 閱讀:510 整理:北京市場調查公司
本文來源:時代周報 作者:馮瀟慧
關于富士康造車,業界有兩句話廣為流傳。
特斯拉CEO馬斯克曾說:“與手機或智能手表相比,汽車非常復雜。你不能去找富士康這樣的供應商說,給我造輛車 ?!?
而富士康創始人郭臺銘卻說:“蘋果汽車不過是四個輪子的iPhone,我們既然能造iPhone,為什么就不能造電動車?”
強勢且務實的郭臺銘,并非打嘴炮、說大話之人,至少在造車這件事上他是認真的。據時代周報記者不完全統計,富士康最早于2005年開始涉足汽車領域,至今累計投資已逾千億元。
如果按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的標準:造車這事,沒有400億元干不了,郭臺銘已投的錢早已超過這條紅線。
近期,富士康再發新車,車型數增加至5款,郭臺銘的造車夢似乎就在眼前。
然而,對造車企業而言,不到最終量產都不能算成功,如奇點汽車、拜騰汽車等倒在量產門口的車企比比皆是。
擋在郭臺銘造車野心前的一個明顯矛盾是,盡管富士康在手機界有著多年制造經驗與資源,但此優勢并不能完全平移到汽車領域。尤其在當下,特斯拉、比亞迪在新能源市場已建立起明顯優勢,以“蔚小理”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已站穩腳跟,埃安、幾何、飛凡等傳統車企旗下新能源品牌正不斷上新,擴展產品陣營,慢半拍的富士康無論代工還是推自有品牌,都具有相當大挑戰。
有業內分析指出,富士康造車并不具備太大優勢,強勢的大型車企難以將生產權交到別人手里,而弱勢車企對富士康的業績提升有限,長遠看,成功的可能性會有,但存在的不確定性更大。
造車容易,大規模量產難
富士康造車,郭臺銘在資金方面的壓力相對不大。
財報數據顯示,富士康母公司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近3年來營業毛利分別約為729.34億元、699.44億元、836.15億元人民幣;營業活動現金流(累計)分別約為572.67億元、871.93億元、226.77億元人民幣。
“在造車項目資金不成問題后,需要相當長時間和很大努力從全球網羅造車關鍵與尖端的人才資源?!苯?,資深汽車行業分析師鐘師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指出,富士康在原來產業的供應鏈管理上具有國際頂尖水平和經驗,但重新整合汽車產業的供應鏈還需要花費功夫和時間。
熟悉富士康汽車業務的業內人士劉璋(化名)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,造一輛車容易,但要將汽車量產,難度很大。
“汽車和手機不一樣,一臺汽車需要上萬個零部件才能組裝完成。這也意味著,汽車要達到量產,難以避免‘產能地獄’問題,要代工汽車的富士康也不例外?!眲㈣氨硎?,像汽車這種大型的產品,組裝起來遠比手機困難,對其背后的供應鏈資源調動能力有更高的要求。
“以造車需要的金屬資源為例,其中鎳、鋰和鈷這三種金屬都是從南美洲、澳大利亞開采過來的,需要的量非常大,但開采速度卻很慢。這直接影響到造整車的進程,其產能爬坡所需要的時間磨煉,并不是一兩年時間就可以完成的,甚至需要3-5年?!眲㈣氨硎?。
在新能源車企中,強大如特斯拉,也不可避免面臨“產能地獄”。2017年,由于特斯拉位于美國的汽車和電池工廠均遭遇產能瓶頸,旗下Model 3車型深陷交付困境,時年9月,其交付量僅有220臺,只完成目標額的14.7%。
盡管富士康在生產制造與供應鏈方面有著數十年的積累,但眼下汽車行業也在轉型升級,傳統“三大件”都已算不上汽車核心部件,智能駕駛、動力電池、人機交互……不斷提升著汽車行業技術壁壘。即便是傳統制造業巨頭,想短期內打破壁壘也有相當大難度。
“在汽車圈,智能駕駛技術研發分兩種,一種像特斯拉一樣做自主研發,從芯片到軟件牢牢把技術掌控在自己手里,可以預見未來10年之內都不會開源;另一種是其他車企通過購買芯片,比如英偉達自動駕駛芯片的GPU,在硬件基礎層之上,再去做軟件開發。但無論是哪一種,都需要長達數年的技術積累,才能獲得相對成熟的自動駕駛能力?!庇袠I內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分析道。
“比如小鵬,公司養了幾千名工程師,然后搭載一個自動駕駛的環境,不斷地對系統喂養數據、生成數據,再以此訓練自動駕駛,這個系統才會越來越智能。這并不是富士康短時間內通過砸錢就可以快速獲得的?!痹摌I內人士說道。
進度加快,郭臺銘急了?
短期打破技術壁壘的挑戰性,郭臺銘不會不知道,今年富士康造車進度明顯加快,同時也變得高調許多。
繼去年發布兩款新車后,在今年鴻海集團科技日上,富士康一口氣再發布3款新車,包括兩廂車Model B、電動皮卡Model V兩款新車及Model C量產版。
為造勢,郭臺銘親自為新車站臺,駕駛Model B亮相發布會現場。
在富士康,郭臺銘的造車大計顯然已從上到下明確統一,這不僅是個人野心,也是富士康業務轉型重要方向。
“希望有一天,鴻??梢詭吞厮估燔??!被顒由?,鴻海集團董事長劉揚偉毫不掩飾對造車的野心,他放出豪言:“我們過去造PC、造手機,現在開始,我們要造EV……鴻海的目標不變,即在2025年的電動車市占率要達到5%?!?
日前,深圳富士康員工周帥(化名)告訴時代周報記者,目前自己所屬團隊正在研發汽車智能座艙,屬于自動駕駛范疇,主要做其他車企的供應商,合作的客戶有哪吒、吉利、宇通和青橙。
“前期研發,公司一直處于虧損狀態,過去一年多我們都沒有接到新項目,但近幾個月來我們已經接到兩個了?!敝軒洷硎?。
接近富士康的人士張宇(化名)也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,深圳有團隊正在加大力度研發車聯網,為整車制造做準備,目前該項目已經開始盈利,合作的車企有特斯拉、小米等。
相較一年前,郭臺銘似乎對造車更為迫切,盡管他在汽車領域的布局早在十幾年前便開始,但當下激烈的競爭環境,讓富士康不得不盡快實現大規模量產。
十幾年投入,始終不溫不火
與其他人跨界造車不同,早在十幾年前,郭臺銘便將目光看向汽車領域。
據時代周報記者不完全統計,早在2005年,富士康就斥資3.7億元收購汽車線束制造商安泰電業100%股權,以零部件供應切入汽車賽道。此后5年,富士康在汽車界一直相對低調,鮮有的動作也僅涉足零部件制造。
直至2010年,進入特斯拉供應鏈,為其供應車內面板等百余種零部件,富士康的汽車業務進入新階段;2013年,富士康頻繁出現在寶馬、奔馳等車企的供應商名單中。
2014年,富士康與北汽共同研究制造新一代動力電池和電動系統,先后通過投資滴滴和寧德時代入局網約車和動力電池領域。
在之后的幾年時間里,富士康布局新能源汽車的動作不少。先有旗下子公司臺灣鋰科在安徽投資20億元,成立鋰電池生產基地;隨后搭上騰訊及和諧汽車,共同成立“和諧富騰”,但最終因發展理念分歧導致不歡而散。
2016-2018年,富士康先后向滴滴出行、寧德時代、小鵬汽車累計投資累計超過20億元,獲得標的公司一定股權份額。
近3年,富士康的造車步調開始加速。
據報道,2020年4月,富士康在青島建設先進半導體組裝和測試工廠,總投資金額86億美元(約合600億人民幣),計劃于2021年投產,2025年達產。
2021年5月,富士康與美國電動汽車制造商Fisker合作,第一次拿下汽車組裝大單;2022年,富士康與沙特政府洽談建廠,擬投資90億美元(約合638億人民幣);同年,富士康收購美國汽車創企Lordstown汽車工廠并合作造車,累計花費6.95億美元(約合47億人民幣)……
涉足汽車行業17年,一個明顯的變化是,近年富士康在造車上的動作變得密集起來,收購、投資、合作20余起電動車項目,布局范圍從國內擴至海外,到達中東、東南亞、北美等地區,投資領域從整車到電池材料、再到智能駕駛艙,其造車勢頭正愈演愈烈。
據時代周報記者不完全統計,自2005年起至今,富士康在汽車領域的規劃投資累計逾1500億元。
毛利下滑,為雞蛋尋找新籃子
造車進程為何加快?除市場競爭因素外,或許也與富士康手機代工業務壓力漸增有關。
近年來,蘋果頻頻被吐槽擠牙膏式創新,在年輕人不愛換機的當下,富士康手機代工業務增長空間一眼便可望盡,同時由于銷量增長放緩,強勢的蘋果對供應商利潤的擠占也變得愈發嚴重。
眼下,富士康近半營收來自蘋果代工,這足以讓郭臺銘感到焦慮。
據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財報,公司2007年毛利率維持在8%左右,2013年四季度毛利率甚至逼近10%。盡管2015年毛利率有小幅回升,但并未維持太長時間。自2017年至今,其毛利率一直在6%左右徘徊。
面對毛利率下滑,富士康在原有業務領域沒有太多辦法,因為智能移動終端增長的紅利時代已經過去。據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數據,2022年第三季度的需求疲軟導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9%;同期全球個人電腦(包括平板電腦)市場連續5個季度下跌,同比下降14%。
智能移動終端市場消費下行,蘋果尚且難以獨善其身,更何況富士康。眼見毛利率下滑、前景低迷,郭臺銘將希望寄托在自己的造車夢上,此時,造車不再只是一項戰略性布局,而是需要盡快落地扭轉公司發展頹勢的迫切之舉。
同為生產制造,造車是門更好生意嗎?同樣既做手機代工,也做新能源汽車的比亞迪已經給出答案。
財報數據顯示,2021年,比亞迪手機部件、組裝機器產品貢獻了40%的營收,但毛利率僅有7.57%;而同期汽車、汽車相關產品及其他產品貢獻了52.04%營收,毛利率達到17.39%,比前者翻倍不止。
與手機市場增長見頂不同,眼下全球新能源汽車行業正處高速發展時期,行業具有高景氣度。據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發布數據,今年1-10月,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559萬輛,同比增長108.4%,累計滲透率達24.7%,對汽車市場增長貢獻率超80%。
兩相對比之下,以精明著稱的郭臺銘,自然希望富士康能進行業務架構調整,讓造車業務盡快為富士康創收。
“目前蘋果把控了富士康絕大部分產能需求,但無論是結構優化還是風險控制,富士康不會雞蛋都放在蘋果籃子里?!苯?,獨立策略研究員陳佳告訴時代周報記者,在全球消費電子產品需求不旺而蘋果需求一枝獨秀背景下,富士康目前還無法優化客戶結構,但至少要優化產品結構,造車成為綜合各方面因素考慮后的決策。
對郭臺銘而言,面對當下相像空間有限的消費電子市場,將雞蛋分散到更多籃子中,是較穩妥的做法。造車,正是他寄予厚望的新籃子。

關注公眾號:
華夏經緯數據科技
更多調研資訊>>